池州:力创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-凯发娱乐

安徽网池州消息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安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、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。全市林地面积56.8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60.59%,活立木蓄积量3212万立方米。池州各级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。近年来,该市持续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,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重点,围绕全国林长制示范区先行区建设任务,不断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。

高位推动,完善制度层层压实责任

池州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林长制改革工作。市级总林长多次就林长制工作做出批示,亲自带队开展巡林,并组织召开市级林长会议,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瓶颈问题,部署安排深化改革任务举措。全市各级林长开展巡林督察1.3万余次,发现并解决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问题2万余次。

该市出台了《池州市建设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》《池州市“林长 检察长”工作机制》《池州市压实市县乡村四级林长职责工作方案》《池州市乡村两级林长履职公开公示制度》等林长制改革一揽子文件,增强林长制、环境专项监督长制相关成员单位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合力,发挥叠加效应,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实效。

聚焦任务,探索示范区先行区建设

围绕全国林长制示范区先行区建设相关任务,池州市建立科学的湿地分类分区管控机制,实施湿地分级管理,全面启动全市含湿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,开展升金湖湿地生态补水、水位调控机制试点工作。出台《升金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实施意见》,先后投入资金1.08亿元,完成15万亩主湖面统管,累计发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800万元,惠及农户4665户18000多人。通过给予农户和村组集体经济补偿的方式,流转核心区和缓冲区内5.8万亩水面和耕地,开展生态修复,湖区水质由过去的ⅳ类提升到ⅲ类、ⅱ类。越冬候鸟数量由过去的3万只左右逐年增加到目前的10万只左右,其中6种水鸟数量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。

该市还推进森林旅游示范市建设,实施林业品牌战略,推进森林认证,池州市石台县屏风里慢生活庄园等4处森林旅游地成功获批首批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。组织参加大型展会,大力推介该市林产品、森林康养旅游。加快推进东九华森林旅游创新点建设项目,出台《青阳县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(东九华森林旅游创新点)总体规划》《青阳县森林旅游总体规划》,构建森林旅游“1145”生态布局。创新林木采伐“放管服”管理机制,下放审批权限,简化审批程序,严格重点区域监管,强化便民服务措施,提高审批效能,优化“只进一扇门、最多跑一次”事项36个。

精准部署,全面实施五大森林行动

近年来,池州市还着力实施“五大森林行动”,创新“五绿”协同推进机制。实施平安森林行动,守护资源安全。结合相关督查和专项行动等反馈、披露问题整改,查处违法违规改变林地用途741起,查处野生动物案件93起。分区分级谋划防火布局,开展林火阻隔系统建设,构建“人防、物防、技防”三位一体的森林火灾防控体系,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.5‰以内。实施健康森林行动,持续固本强基。开展长江(池州)生态廊道工程建设,创建国家森林乡村37个、省级森林城镇6个、省级森林村庄65个。实施金银森林行动,做强产业集群。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、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个、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、安徽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4家、安徽省示范家庭林场23家。大力推进竹产业发展,鸿叶集团被国际竹藤中心授予“中国竹吸管龙头企业”,“锦茂1号”山茶良种获安徽省林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。

实施活力森林行动,促进林业融资。打造涉林融资服务平台,累计促成“五绿兴林·劝耕贷”融资120笔1.06亿元。全市政策性森林保险共承保761.1万亩,推进“林长制国元护林保”,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责任保险、古树名木保险业务,成立国家储备林投融资平台。实施碳汇森林行动,探索护绿生金。启动总投资3.2亿元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,实施长江岸线国土绿化、油茶高产高效林等6大工程,提升“碳汇能力”。率先开展碳汇森林资源摸底调查,实施碳汇指数保险,保障森林碳汇“赔损奖增”。(通讯员:张亚萍)

安徽网池州新闻相关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关键词 >> 森林,生态,示范区,池州市,林长制

即时安徽

更多

点击排行

网站地图